2019年10月,工作人員給朱鹮喂食。
工作人員觀察朱鹮卵中胚胎發(fā)育情況。
針對朱鹮的特殊性,工作人員每天都要進行晾蛋。
2017年4月18日11點08分,出生在四川的第一只朱鹮SC053號成功破殼。
2019年10月,在科研人員懷中的SC053號朱鹮。
工作人員檢查朱鹮的健康情況。
2019年10月,鳥瞰四川省自然資源科學研究院峨眉山生物資源實驗站朱鹮馴養(yǎng)繁殖研究基地。
經過幾年的繁衍,在川朱鹮的種群數(shù)正逐步擴大。
本報制圖/朱濉
金秋十月,樂山市沙灣區(qū),四川省自然資源科學研究院峨眉山生物資源實驗站朱鹮馴養(yǎng)繁殖研究基地內,一只渾身粉紅色的朱鹮在籠中警覺地四處張望,見到有人出現(xiàn),突然展開雙翅,在空中劃出一道紅色的弧線,停在了遠方。這只名為SC053的朱鹮雌鳥,出生于2017年4月18日,是第一只出生在四川的朱鹮。“2歲的它今年已經當媽媽了,產下7枚蛋,在這里安家落戶了。”基地負責人楊海瓊博士介紹,“今年基地內的朱鹮經過‘談婚論嫁’已經出生了3只第三代的朱鹮寶寶,這是朱鹮在川種群恢復的重大突破。”
朱鹮,古稱朱鷺,與大熊貓一樣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。歷史上,朱鹮曾廣泛分布在我國東部和日本、俄羅斯等地,四川是朱鹮在西南地區(qū)的唯一歷史分布區(qū)。上世紀50年代,朱鹮還曾出現(xiàn)在廣元。后來,由于環(huán)境惡化等因素導致種群數(shù)量急劇下降,這個被譽為“東方寶石”的美麗物種在川內絕跡。2012年,朱鹮在川重建與復壯種群工作啟動。在進行了4年的準備工作后,2016年11月,首批河南董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(qū)的10只朱鹮來到樂山安家。為了讓它們盡快適應四川環(huán)境,基地組建了以國內朱鹮專家?guī)ь^的科研團隊進行繁育工作。從2017年孵出第一只雛鳥至今,基地里的朱鹮種群已經達到145只。
為了更好地研究朱鹮生活習性,科研人員花了近半年的時間將四川出生的朱鹮重新編號,理清譜系關系,避免近親繁殖。從編號SC053朱鹮到現(xiàn)在基地內出生的最小孫子輩朱鹮SC090,在川生長繁衍的三代朱鹮都有了清晰成長記錄。
來到四川后的它們在口味上也有了一些變化,都很喜歡飼養(yǎng)員特意加在食物中的黑魚和蝦。從9月開始,基地內的朱鹮開始陸續(xù)換毛,羽毛的顏色變成了粉紅色。“現(xiàn)在朱鹮的種群正在擴大,我們已經在樂山找到適合野外馴化的基地,三代朱鹮的健康成長為今后的野化訓練打下了基礎。”楊海瓊告訴記者。
政府網站 | 省人大網 |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|省政協(xié)網 |省監(jiān)察廳 |省科技廳 |省公安廳 |省發(fā)改委 |省經信委 |省審計廳 |省民政廳 |省人事廳 |省建設廳 |省交通廳 |省水利廳 |省農業(yè)廳 |省林業(yè)廳 |省商務廳 |省衛(wèi)生廳 |省地稅局 |省環(huán)保廳 |省統(tǒng)計局 |省工商局 |省新聞出版局 |省質監(jiān)局 | |
網讀報刊 | 人民日報 |《求是》 |《人民論壇》 |《半月談》 |《看天下》 |《中國經濟周刊》 |《南風窗》 |《南方人物周刊》 |《三聯(lián)生活周刊》 |《讀者》 |《商界》 |《東方周刊》 |《新周刊》 |《環(huán)球人物》 |《特別關注》 |參考消息報 |經濟日報 |光明日報 |中國青年報 |中國經營報 |環(huán)球時報 |南方周末報 |西部快報 |南方日報 | |
友情連接 | 人民網 |新華網 |央視網 |光明網 |中國新聞網 |中國經濟網 |中國網 |四川經濟網 |梓潼新聞網 |四川法制網 |百姓生活網四川頻道 |巴蜀經濟網 |央廣網 |每日經濟新聞網 |中青在線 |四川新聞網 |四川在線 |四川日報網 |騰訊 |國際在線四川頻道 |成都文藝網 | |
技術支持| 法律顧問: 四川法奧律師事務所 四川蜀豐律師事務所
Copyright ?2013 zhenbaren.com All Right Reserved. 版權屬于四川報道網所有,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蜀ICP備13023452號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