丹巴千碉分男女 千年秘密瞬間讓你腦洞大開
2016-04-19 10:25:17 來自:四川報道網 編輯:向經緯
丹巴素有"千碉之國"的美稱。
美稱只說明了碉的數(shù)量。真正具有美譽的,是丹巴的碉樓具有性別和自己的名字。在梭坡鄉(xiāng),女性碉樓之多,這恐怕令很很多人萬萬沒想到。
丹巴碉樓具有性別,應該與遠古時代的東女國有莫大關系。
“東女國”這個神秘、浪漫的女性王國,曾經在歷史上一度活躍、一度輝煌。美麗、驕傲而詩意的女子,支配一個若大的國家,夢一樣的國度,迷一樣的王朝,留下無盡遐想與神秘。
按照唐人的記載,東女國在川西高原上,其地“東與茂州、黨項接,東南與雅州接,界隔羅女蠻及白夷。其境東西九日行,南北二十日行,有大小八十余域,其王所居名康延川,中有弱水南流,用牛皮船以渡。”由此可知,東女國的中心是在茂州以西的弱水地區(qū)。作為唐蕃分界的弱水,指的就是大金川河,換言之,這個東女國就是以大金川流域為中心。
作為東女國中心的大金川地區(qū),就是近代嘉絨的本部。嘉絨亦即嘉莫絨,意為“女王的谷地”。由此可知,嘉絨與東女國有關。至于有何種關系,那是一部學術論文,不在本文所述范圍,大家只需了解東女國大約形成于松贊干布繼位前后,在八世紀末逐步走向滅亡,歷時近300年。
“凡號令,女官自內傳,男官受而行。”東女國的制度是外官為男性,內官為女性,號令由女內官傳達,男外官接受執(zhí)行。在女王的領導和主持下,女內官們每五日評議國事一次,女官有侍男,男官不得有侍女。
在民間,女子是家長,可以有數(shù)個丈夫,生子從母姓,男子的職務是打仗和耕作。贊生活習俗方面,女王居九層樓,國人居六樓。女王穿氆氌裙,上披青袍,足穿皮靴。一般男子披發(fā),婦女辮發(fā),男女都彩色涂面。他們在大渡河上劃牛皮船,河上架溜索,巖上鑿棧道,打制兵器,修筑高碉,引水灌溉。東女國雖女人掌權,但獎勵勇士,崇尚陽剛,亦農亦牧,發(fā)奮自強。
既然東女國是女人掌權,設計、修筑碉樓自然就會留下女權至上的痕跡,而且,傳說碉樓形狀在五角以上的,均為女人設計。因此,丹巴千碉有性別之分就很好解釋了。那如何區(qū)分女性碉和男性碉呢?
據史書記載,是通過碉樓建造時木梁的位置來區(qū)別。女性碉樓的木梁露在外面,時間長了木料會變色,所以女性碉樓的樓身上有一道一道的深色痕跡,而男性碉樓的木梁在內部,不外露,所以沒有痕跡。
梭坡鄉(xiāng)是丹巴縣碉樓最多的鄉(xiāng)。古時,全鄉(xiāng)共有一千多座碉樓,被譽為“千碉之鄉(xiāng)”,至今依然存留有175座。到丹巴,隔河觀看梭坡鄉(xiāng)的古碉群,是所有游客的必選項。因為簡單,就在康定到丹巴必經之路上,停車就可駐足觀看,但是,因為這些碉群遍布河對岸高山,要想看的真切,最好有個望遠鏡,要不,200mm以上的長焦鏡頭也行,如果什么都木有,那還是建議過河,步行上山,只是,得花時間并耗費體力。
千百年來,丹巴一座座古碉經受了風雨的侵蝕、戰(zhàn)爭的洗禮和地震考驗,但它們依然傲立在河谷兩岸的懸崖峭壁之間。這些規(guī)模宏大、類型多樣、技藝高超的建筑杰作,不僅承載著嘉絨藏人厚重的歷史,也呈現(xiàn)著嘉絨藏人極高的美學藝術和民族文化。
丹巴的碉樓全是片石砌成的,而且石間縫隙中所灌入的泥漿象鐵水粘凝一般堅固。傳說遠古造碉,用雞、狗、羊、馬、牛、豬血等摻入蕎面和精選粘性強的泥土混合攪拌后灌入石縫作粘合劑,一旦干后,比水泥還堅硬,粘性極強,十分牢固。這些碉樓在川西這個地震多發(fā)區(qū)矗立數(shù)百年甚至千年,經歷數(shù)次地震仍然巍然屹立,可見其堅固程度!
關于碉樓,早在《后漢書.南蠻西夷列傳》中就記載先民“眾皆依山居止,累石為室,高十丈,為邛籠”。李善注《后漢書》之“邛籠”說,“按今彼土夷人呼為雕也”,“邛籠”即石碉??梢娛锝ㄖ钤绲囊延卸Ф嗄甑臍v史,最遲的是清代乾隆皇帝平定大小金川時所建。
最神奇的是,這些碉樓的建造,不吊線,不繪圖,全憑經驗,信手砌成。在碉樓的結構上,材料墻體用不規(guī)則的石塊和泥修砌,砌墻時非常講究石料的料面安排,遵循的基本原則是石塊平整的一面向上,上下左右的石料大小組合在一起要相互契合,上下石料錯縫修砌,小縫隙用小石塊填緊,棱角面體如斧削刀切,墻體由上而下漸漸收分,各層用圓木作梁,女性梁露在墻體在外,男性梁則在內,梁上密鋪樹棍,在鋪樹枝,然后填泥土夯緊,最后鋪木板作為上層的地面,各層之間用木梯上下。碉的底層一般都沒有窗戶和門,為全封閉式。二層以上根據建碉的用途分別開大、小窗戶或瞭望孔、射擊孔,數(shù)量不定。
這是梭坡鄉(xiāng)古碉群中,坐落于瓦丹公路旁大渡河對岸高山之巔一埡口處的藏樓和碉樓。在觀景臺上看,你的窮盡目力方能看到。這是越400長焦拉近拍的。
上圖很獨特的那藏樓個碉樓,在這張圖的正中偏右上方。
這是用近乎600長焦拉近的。這藏樓看上去應該有住戶的活動(頂上插有紅旗和其他裝飾)。肉測從大渡河邊過去,估計沒游客能爬上去,因為位置太高了。不知道這戶人家咋想的,住那么高,下山一趟得費多大勁??!也許,與地位有關?
與那藏樓彼此遙望的這座古碉,幾乎與背后的大雪山比肩。肉測這碉,修建的不高,從外觀看,那外露的層層橫梁,說明它是一座女性碉。女性碉占據埡口最高位置,這也從側面證明了東女國女權至上的制度。從其所處的位置看,是否是瞭望碉?哨碉?烽火碉?抑或是此地女性當權者發(fā)號司令的指揮碉?因為這里上下左右基本都能兼顧。
本圖中間的三個碉,左邊這個是女性碉,雖然有些傾斜了,但其建造的最高,也體現(xiàn)了東女國的女權至上。正中間的是難得一見的異形碉——由女性設計的五角形碉。從這三個碉的分布看,這應該是傳說中的家碉——兄弟碉、子母碉、連珠碉、互望碉、連串碉的一種抑或多種功能?
與上圖三碉呈三角形互為犄角的寨子相比,其左邊的這些藏樓一個碉也木有。如果原來有,很可能是不堪經年累月風雨后倒塌了。
與上上圖三碉呈三角形互為犄角的寨子相比,其右邊的藏樓也沒有一個碉樓。
梭坡鄉(xiāng)古碉群一角。
梭坡鄉(xiāng)古碉群一角。右邊這個很明顯是女性碉。
處在坡下方的這個碉,是男性碉。從其位置看,可能是軍事防御碉之類。
梭坡鄉(xiāng)古碉群一角。
這圖右邊那山上,很多古碉,你你能數(shù)清楚有多少個么?反正我沒數(shù)清楚。
靠近大渡河邊的藏樓。
高山上的兩個碉樓,看上去很高大威猛。

長焦拉近點看,果然霸氣!而且,這是兩個一樣高的女性碉。
梭坡鄉(xiāng)古碉群一角。
梭坡鄉(xiāng)古碉群一角。
這是很典型的男性碉。估計是家碉?只所以如此判斷,是因為家碉是以一戶人家為單位修建的碉,建于自家的房前屋后,或者與住房連為一體,稱為“房中碉”。限于人力物力,一般人家的碉都不會建得太高。
梭坡鄉(xiāng)古碉群中的藏樓。
梭坡鄉(xiāng)古碉群中藏樓一角。